ylzz总站线路检测未来3年事业发展规划

日期:2017年11月06日 / 人气:

一、制定未来3年事业发展规划的形势分析

今后三年是学院发展至关重要的时期。从总体上看,学院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

(一)未来3年建设面临的新机遇:

1、高职教育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全面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北京市进一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高职院校改革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2、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更加明显。国家经济建设步入新常态,“实现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目标”,“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新思维,必将对高职院校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3、高职院校功能定位更加清晰。高职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

4、北京市级的品牌专业建设为学院内涵发展注入新活力。以品牌专业建设为龙头,带动其它专业的发展,提升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国际合作,强化特色、树立品牌,这是未来学院专业建设乃至内涵提升的重大责任。

(二)未来3年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1、生源减少与新建本科(含独立学院)向高职本科转型,给高职专科院校办学带来严峻考验,高职专科院校之间竞争也日趋激烈。特别是北京市的高职专科院校,招生工作面临巨大压力,直接影响到学院的生存与发展,学院必须在拓宽招生路径和生源渠道以及社会培训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

2、产学结合一头热现象仍然十分突出。从宏观政策上看,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办学活力不足;从学院层面看,校企合作的内容、形式和途径有待创新;教师社会服务能力不强,影响社会服务内容、数量和水平。

3、学院内涵建设还需要不断夯实。北京市级的品牌特色专业数量偏少,强势专业特色不明显;教育教学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力度亟待加强;有影响的名师以及专业带头人物不多,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专业水平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4、办学资金制约的矛盾依然存在。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新一轮院校间的激烈竞争将会加剧,而学院资金严重不足,必然影响到内涵建设和学院发展。

 

二、未来3年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坚持“四个全面”要求,深入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社会、服务企业、聚焦内涵、创新发展、深化改革、增强活力,不断追求卓越, 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职院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经济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和多样化社会服务。

(二)办学定位

  以财经为主,金融、会计、信息、航空、文传等多专业协调发展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社会培训相结合,主要为“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培养满足职业岗位需求的、面向服务和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办学思路

1、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建立健全现代高职大学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办学环境。

2、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企业办学的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3、坚持内涵建设不动摇。进一步夯实学院发展内涵,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以质量求生存,靠特色促发展。坚持民办高职院校经营管理的灵活性,不断创新和完善办学特色,以质量求生存,靠特色促发展,进而推动学院整体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总体目标

立足首都,面向京津冀,加强内涵建设,服务社会发展,落实好国家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加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力度,推进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和管理创新,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彰显办学特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高职办学水平。

 

三、未来3年发展的工作任务和措施保障

十三五期间,学院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对照《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经济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标准体系,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推进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以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

学院应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重要性,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努力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的精品课程资源,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打造崇尚劳动光荣、德以修身的学校文化氛围,不断开展毛泽东思想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2、深入推进“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工作,适应“新常态”要求,创新开展现代学徒制教育改革。

(1)以院级品牌专业为试点,不断建设学院先进的、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2)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

(3)加强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行业企业的合作,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面向学生开发、开设创业基础、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1/4。

(4)落实《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要求,创新开展现代学徒制教育改革,积极推动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3、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数字化资源管理,搭建优良的学习平台。

(1)建设在线开放课程。

(2)建立基本覆盖核心专业、主干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实现校内开放,校外共享。

(3)建设覆盖主干课程重要知识点的微课程。

(4)引进行业企业参与、符合职业资格标准的新课程开发。

(5)积极参与国家级和北京市级各类课程建设,并实现共享。

(6)积极参与国家或北京市级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项目。

4、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整合校企合作资源,搭建校企之间信息化交流平台,力争让企业一线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适时传输到学校,使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可以在生产现场直接开展教学工作,促进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等资源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2)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结合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4)利用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平台,提高教师资源建设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5、实施高徒工程,培养技能精英。

(1)不断完善技能大赛培训和选拔机制,将技能大赛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与学校文化建设紧密结合。

(2)成立“工程师训练营”、“自主学习中心”等技能培训组织,并不断提升其运作质量,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提高。

(3)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发展,强化学生技能训练。

(4)完善院级、市级、国家级竞赛选拔机制,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全面接轨。

(5)经常性举办学院“职业技能大赛”,积极参加国家和北京市举办的职业技能大赛,力争取得更好成绩。

6、健全教材建设与管理,到“十三五”末,市级品牌和院级品牌专业所用教材基本形成国家、北京市和学院的三级精品教材体系。

(1)建设一批品牌专业主干基础课程教材、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实验实践类教材。

(2)建设核心课程立体化教材。

(3)新增国家级规划教材或市级重点教材10部以上。

(4)争创达到教育部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选题标准的教材10部、达到市级精品教材标准的教材10部,遴选院级精品教材10部。

(5)完成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编写任务和市级立项精品教材”编写出版任务。

7、不断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1)合理确定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统筹安排高职衔接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顶岗实习,研究制订高职衔接课程教学标准。

(2)注重高职在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工学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源配置上的衔接,合理确定各阶段课程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推进课程的综合化、模块化和项目化。

(3)鼓励开发高职衔接教材和教学资源。到“十三五”末,建设高职试点专业5—10个,开发高职衔接教材10部。

(二)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1、不断推进师德建设。

(1)制定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师德教育制度,进一步指导和推进师德建设。

(2)加大以职业道德为核心的师德教育力度,激励广大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3)坚持将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任、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2、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1)创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加强教师现代高职教育理念的更新,完善教师考核的形式、内容和评价方式。

(2)分批选派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到国内外有关高校、科研院所、教师培训基地、大中型企业进修与深造。

(3)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培训,提高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课教师比例,到“十三五”末,专业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比例达到30%以上。

(4)建立名师培养机制,有针对性的遴选一些中青年教师作为国家级、北京市级教学名师的培养对象,给予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使他们能够快速成长为教学名师。

(5)选拔一批教学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研究能力强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作为培养对象,让他们脱颖而出,形成梯队,为学院未来发展积蓄人才。

3、专业与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1)遵循专兼结合的原则,按专业组建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每个专业至少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培养3—5名骨干教师、聘请3—5名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

(2)加强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建立兼职教师队伍数据库,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将兼职教师纳入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计划。

4、高层次人才引进。

(1)学院将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出台一系列人才引进、培养和服务方面的政策,建立引进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促使人才环境不断优化。

(2)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积极引进满足紧缺岗位需要的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以及双师素质过硬的高技能人才,以人才推动教改和创新,以教改和创新驱动学院内涵发展。

(三)加大专业建设力度,提升服务产业能力

1、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

根据自身特点,科学定位,紧贴市场、产业、职业设置专业,参照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围绕“互联网+”行动、《中国制造2025》等要求,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实际,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对技能和能力的要求,结合产业链的发展延伸设置新专业、调整专业结构,合理布局,形成更加鲜明的专业特色,带动全院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2、推进品牌专业建设,发展新兴复合专业。

(1)形成以空中服务、金融会计、基础教育、信息工程等专业为龙头,以4各分院为支撑的4大专业集群。

(2)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人才培养方案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3)根据区域经济建设的需要,围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开设新兴复合专业。

(4)提高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到“十三五”末,形成国家、北京市、学院三级特色专业建设体系。

3、围绕专业建设,强化实践性教学。

(1)探索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的长效机制,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研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切实增强创新能力和技能积累能力。

(2)校内实验实训要建立开放式管理平台,实现资源开放共享。

(3)按照学校、分院及专业群三个层级,统一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并实现跨分院、跨专业共享使用。

(4)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都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课时数一半以上。

(5)积极推行认知实训、跟岗实训、顶岗实训等实训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训考核工作,完善各分院实训管理考核评价体系。

(四)深化产教融合步伐,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1、探索和实践民办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发挥学院经营层在发展战略规划、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领导作用;积极聘请行业专家参与学院专业建设工作,在专业设置评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师队伍建设、质量评价等方面主动接受行业指导;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行业组织。

2、深化校企协同育人。

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技术服务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切实增强学院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以专业(群)为纽带,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积极推动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培养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技术技能人才。

3、面向“中小微”企业,服务其产业升级与业务推广。

积极开展面向社会实际需要的应用研究,充分发挥学院在金融、信息、服务等行业中的技能服务和技能创新能力。根据行业企业需要,利用校内现有资源,积极承担在职职工岗位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及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

(五)推进信息化校园建设,提升信息应用水平

1、继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统筹做好信息化校园建设工程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促进校园网基础设施、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持续发展,确保基础设施能满足支撑应用不断升级的要求。

2、全面推进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提升学院在教学、管理、校园生活等各领域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信息技术对学院主要业务的大部分覆盖。

3、大力发展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广泛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鼓励教师参加各级信息化教学大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六)扩大继续教育领域,服务终身学习社会

1、办好专升本、专接本教育,满足学生不同需求。

(1)加强继续教育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构建社会继续教育开放学习服务平台,完善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逐步打造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

(2)及时掌握继续教育的发展动态,根据学生需求,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专升本、专接本、特色自考、网络与远程教育等形式的成人本科教育学历班。

(3)根据社会需求,做好成人专科继续教育。

2、做好企业员工培训,完善学校终身教育体系。

(1)在非全日制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等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扩大继续教育的规模,为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学习。

(2)尝试举办集教学、实训、服务及员工培训于一体的“厂中校”,不断凸显与企业“资源共享、合作双赢”的局面。

(3)依托校内实训基地构建培训网络,建立校企战略合作伙伴,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类专项技能的培训。

(4)针对“京津冀一体化”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普及工作,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

(七)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全方位、多元化培养人才

1、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同类院校的合作与交流。

借鉴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办学经验,主动开展对外省高职院校、中职学校的衔接工作,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2、逐步增强学院的国际合作能力。

积极开展与境外职业院校的交流合作,逐步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和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推进双语教学建设以及课程与教材建设,培养高素质、外向型、技能型的专业人才。

(八)重视招生就业工作,全面落实目标责任

1、创新招生工作思路,提高录取率和报到率。

(1)面对全国性高中毕业生数量持续锐减的新形势,加强招生就业工作领导,组建精干高效、专兼职结合的招生就业队伍,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强指导、检查、考核,制定激励政策,加大奖惩力度。

(2)拓宽招生渠道,开展招生与招工一体化试点工作。

(3)根据合作企业需求,共同研制招生与招工方案,扩大招生范围,改革录取办法。

2、进一步做好面向西部地区的招生工作。

随着北京市及东部省份的生源数量锐减,国家也提倡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扶持,学院要加强谋划,认真调研,创造条件,扩大中西部地区招生。

3、继续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健全和完善学院创业教育机制和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组建高素质、高水平的创业教育指导队伍,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努力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培训工作交流平台,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业精神,丰富创业知识,健全创业心理,提高创业能力,争取更多的学生成为新时期的创客。

4、全面落实就业目标责任制。

(1)在保证毕业生就业率的前提下,要以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严把就业推荐关,杜绝弄虚作假现象,实现诚信就业目标。

(2)以创新创业为引领、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就业服务为驱动,从根本上保障就业岗位的数量和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满意度。

(九)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构建和谐育人环境

1、倡导“爱心、责任、创新、和谐”的优良校风,增强师生凝聚力。

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加强教师教风、学生学风、管理人员工作作风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良校风。加强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形成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努力营造教育、服务、管理全方位的育人氛围。

2、引入企业文化,建设专业文化。

引进企业先进文化,将专业培养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形成内涵丰富、外延清晰的专业文化,使校园文化真正成为符合大学内涵的高职教育文化。在以“爱心、责任、创新、和谐”为核心的学院主流文化的引领下,鼓励高雅文化进校园。

3、文化建设与课程建设结合,打造竞赛文化,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根据新时期高职教育人才观、质量观和课程观的要求,强化校园文化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的渗透作用;积极营造校园竞赛文化,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加强专业技能竞赛的组织和管理,制定学院竞赛管理办法,有计划地开展校内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建立学院竞赛的激励机制和长效机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

(十)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学院治理能力

1、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坚持党总支对学院的领导核心地位,保证院长依法行使职权;建立健全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提升工作执行力;严肃党内组织生活,反对独断专行和软弱涣散两种倾向;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培训制度,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政策理论水平、教育管理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严管理中层干部,坚持干部能上能下的原则,既要保护干部改革创新的积极性,更要加强督促检查,实行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自觉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完善思想教育与制度监督并重的防腐体系和惩腐办法。

2、依法治校,民主监督。

不断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落实学院章程,依法治校;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学院各项管理制度、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不断提高学院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不断优化学院的政策环境和激励机制;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提高工作的运行效率;各处室、各分院以绩效考核指标为依据,责任到人;实行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坚持院务公开,依法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及群众组织作用,健全师生员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工作机制。

3、整合优化学院内部资源,提高办学资源使用效益。

面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浪潮,学院必须深化内部体制改革,调整管理方式 ,使学院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各分院共享师资和教学设备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4、成立校友会,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适时成立校友会,并充分发挥其多方面功能;鼓励校友做好本职工作,为本地区创造社会效益,并协助母校对在校生进行思想教育;加强校友联系,组织校友支持母校工作,为学院的长远发展和内涵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5、进一步强化安全管理,保证校园和谐稳定。

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和机构,落实安全责任制;建立高效的应急处理机制,创新管理措施,全面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健全三级工作体制,学校统筹全局,保卫部门管理有力,各处室、各分院必须守土尽责。坚持依规管理,强化制度建设,不断健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依据,做到校园活动有章可循、有章必循。促进培训交流,提高管理能力,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沟通交流,建设校警联动工作机制。传播安全文化,营造安全工作氛围;定期组织消防、防暴等应急演习。学生处、团委等部门利用微信、微博等媒介定期传送安全知识,增强师生对安全管理的认可和理解,保证校园和谐稳定。

面向未来,ylzz总站线路检测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全院师生员工必须紧密团结在一起,在学院党组织和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精心培育文化北经院,全面创建和谐北经院,加快建设活力北经院,积极构建诚信北经院,努力打造感恩北经院,为全面完成“十三五”建设目标,众志成城,奋力拼搏,共同迎接ylzz总站线路检测更加美好的明天。

 

                              ylzz总站线路检测

                               二0一六年四月一日



Go To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