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lzz总站线路检测 BEIJING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2020)

日期:2020年09月28日 / 人气:


 

 

  

 




 


  20209

 

 

ylzz总站线路检测

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

 

为贯彻十九大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我校围绕《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国教督办[2016]3 号)的评估指标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2020年北京市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积极开展评估自查工作,特制定此自评报告。

一、办学基础

ylzz总站线路检测创办于2003年3月,是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参加国家计划内统一招生,具有独立颁发国家承认的大专学历文凭资格的全日制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学校是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教育部首批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校、北京市中小学教师来源行动计划项目单位。学校位于京东燕郊开发区,设财经与管理学院、学前与健康学院和信息工程学院三个二级学院,现有专业17个,全日制在校生1268人。学校坚持培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具有理想信念、公民素质和健全人格,理论基础扎实、专业能力突出,能适应工作变化并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传承墨子职业教育思想---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把学生培养成为听党的话、热爱祖国的“明白人”,责任担当、孝敬父母的“社会人”,具备岗位能力、创新素质的“职业人”。

(一)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

北京市委、市政府重视民办职业教育发展,采用北京市财政民办教育发展促进项目专项资金方式支持学校发展。2017年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拨款4.80万元,年生均财政拨款为37.35元;2018年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拨款232.47万元,年生均财政拨款为2039.21元;201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拨款为202.88万元,年生均财政拨款为1600.00元。由于我校是民办高职院校,财政拨款的支持较少,但是,近两年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拨款都保持在200万元以上。

近三年来学校事业收入稳步增长,能够保证学校的健康发展。同时,通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各项主要办学指标达到和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

 1-1  2017-2019年办经费收入

  

办学经费收入(万元)

2017

2018

2019

小计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4.80

232.47

202.88

440.15

事业收入

2840.40

2865.56

4137.25

9843.21

         合计

2845.20

3098.03

4340.13

10283.36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实训基地仪器设备进一步完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20171780.49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为1.39万元;20181818.20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为1.60万元;2019年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为1774.63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为1.40万元。学校本着“精炼、先进、实用”的原则,对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及时更新。每年学校新增教学仪器设备增幅为10%以上,达到办学指标要求。

 1-2 2017-2019 年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配置情况

2017

2018

2019

小计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万元)

1780.49

1818.20

1774.63

5373.32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万元)

1.39

1.60

1.40

4.39

 

)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

学校校区占地面积223569平方米,依据校区特点、学生数量和办学实际需求,合理设置校区内教学和辅助及行政办公用房。教学科研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为69002平方米,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为54.42平方米。能够充分满足目前规模的办学需要。

(四)信息化教学条件

学校注重信息化教学条件的改善和育人质量的持续提高,依据自身财力,尽最大努力,完善校园网络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目前接入互联网出口宽带180Mbps,教学用终端(计算机)960台,网络信息点数900个,数字资源总量1900GB。上网课程数有27门,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建有数字化教学资源,部分课程应用虚拟实训软件教学。校园实现了无线网络部分覆盖。构建了校园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学校行政办公管理、教务教学管理、招生就业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网络课程及教学系统、数据管理系统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高效性和实效性。

(五)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

学校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遵循“校企共建、内外互补、虚实结合、合作双赢”建设的理念,致力打造集专业教学、岗位培训、技能鉴定“三位一体”的教学平台。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及改造的过程中,学校采取校企联合规划建设的方案,行业企业专家与专任教师组成建设团队,全过程参与实训基地建设。2019年学校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2个,校内实践基地41个,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1761个,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1.39个。

二、师资队伍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把握好新时代教育的新使命,坚持教育自信,培养新时代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我校党政领导齐抓共管,积极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出台文件进一步规范我校师德师风建设。为适应学校当前和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按照“提升师德、夯实功底、精湛技能、优化结构、打造团队”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我校已基本建成一支师德师风优良、业务素质较好、专业能力较强、专兼职结合、结构比例较合理的师资队伍。

(六)生师比

学校注重用制度约束人、用标准规范人、用政策激励人、用理念引导人,密切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教育教学管理相关制度和政策机制,完善教师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实现了师资队伍建设的规范化,保障了教育教学秩序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现共有教职工126人,其中专任教师67人,专任教师中专业教师51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5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4.63%。2019年全日制普通高职在校生1268人,学校在校生与专任教师的比例为18.9:1。

学校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建立名师培养梯队。坚持常态化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教师微课大赛”、“十佳教师评选”等活动。调动教师钻研业务、参加课程改革的积极性。近三年来,有1名教师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1项教学成果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三等奖以上项目9项,4位教师获得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等。通过名师培养工程,培养骨干,完善队伍,凝聚团队,促进了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

(七)“双师型”教师比例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学校不断创新“企业挂职、校企融合”教学团队建设新模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下企业”等措施提升教师职业技能。以企业挂职为抓手,注重提高教学团队综合能力。学校近年来不断完善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和企业专家进课堂的政策机制,大力促进校企专业技术人员的对接交流。一方面增强了中青年教师的理论基础及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校企深度合作。学校现有“双师型”教师17人,占专业教师总数的33.3%。

三、专业建设

近年来,我校紧贴首都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信息交换与共享,建立专业动态调整制度,形成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在凝练专业方向、改善实训条件、深化教学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上下功夫。围绕三大特色专业群,逐渐丰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带着需求走进课堂、带着知识走向技能、带着技能走向岗位”,实现“知识、能力、素养”一体化,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我校始终坚持内涵质量建设,积极倡导教学改革,创新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探索“双轮驱动式”内涵发展。重视教育教学督导工作,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完善督导制度,努力探索新的督导形式,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功能,构建具有校本特色、效果明显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八)课程开设结构

我校各专业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我校积极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育人模式改革。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大前提下,采取了“2+1”、“2.25+0.75”两种模式,校企进行深度融合。人才培养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人文”培养不断线,进一步优化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项目实训课程、实习实践课程四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强化对学生立德树人、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真正将“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理念落到实处。各专业课程开设的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含军训、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学时比例为1:1。构建完善两类三块课程体系,即两类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三块为公共课、专业课和集中实践课。各专业基本形成了“纯理论课”(A类)约占20%、“理论+实践课”(B类)占60%、“纯实践课”(C类)约占20%的课时比例。

(九)年生均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时间

继续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关注数字化转型、新技术赋能应用,推动专业建设。陆续与北京鸿运昌盛科技有限公司、同喜风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南山滑雪场、中国科学院幼儿园、北京红黄蓝教育集团、北京水米田教育集团、百度公司、四维图新公司、北京小马微金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北京鸿博慧谷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初至科技有限公司等22家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联合培养相关专业学生。2018学年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时总量32200(人日),年生均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时间约28天。校内校外总实习实训时间满足了实践教学需要。

(十)企业订单学生所占比例

我校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实现“一零、二融、三订”的人才对接模式。为了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突出“背靠行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行业,企业点菜、学院配餐”的特色,按企业需求的培养规格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培养学生和企业需求“零距离”。开发和引进行业、企业的课程资源。依据“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建设理念,学校与行业企业建立了深度融合发展机制,校企双方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共同制定了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了基于“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层面坚持落实知行合一理念,注重理实一体化的结构性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互动式教学”、“项目驱动”和基于信息技术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打造有趣、有效、有用的“三有”课堂,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育专业特色发展。2019年在校生企业订单学生所占比例为49.2%。

(十)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

为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学校根据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需要,从企业及行业一线的专家和技术骨干中聘请了一部分兼职教师。近三年来聘请的兼职教师达到20多人次,2017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6.56万元;2018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3.96万元;2019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13.71万元。同时,我校认真有效地落实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开展多种途径的师资培训,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全面提升。通过“引进来”和“送出去”的方法促进学校教师的师资水平;积极引进行业内、企业中具有应用技术型高层次和行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作为学院兼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从结构上优化师资队伍;针对学校部分教师行业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顶岗实训、外出培训、外出参观及考察学习、外聘专家来校授课、组织企业专业技术人才交流等方式,使教师身体力行的进入专业知识实践一线,提高教师的教学和职业能力。

(十二)1+X证书工作

认真学习研究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政策,获批老年照护和智能财税1+X证书试点单位。我校1+X相关专业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课证融通,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对专业未涵盖的内容和实训内容进行强化,组织开展专门培训,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企业深度合作,加大企业实训比例,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改革。

(十)专业点学生分布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人数为1268人,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140人,空中乘务专业69人,电子商务专业57人,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22人,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46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54人,学前教育专业214人,休闲体育专业59人,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19人,会计专业138人,酒店管理专业57人,金融管理专业166人,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24人,软件技术专业203人。

(十)专业与当地产业匹配度

学校科学制定专业建设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服务地方设专业,校企合作建专业,特色发展强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积极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分析,根据北京市产业发展政策导向和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毕业生就业等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不断优化专业结构。近三年我校开设的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技术、空中乘务、电子商务、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会计、酒店管理、金融管理、广告设计与制作、物流管理、软件技术共11个专业均服务于北京及京津冀地区的支柱产业。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老年服务与管理、学前教育共3个专业属于北京及京津冀地区的紧缺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当地产业完全匹配。

四、学生发展

(十)招生计划完成质量

2017年我校计划统招招生数为720人,实际招生数为299人,招生计划完成率为41.53%,其中报考数为299人;2018年我院计划统招招生数为720人,实际招生数为346人,招生计划完成率为48.06%,其中报考数400人;2019年我院计划统招招生数为720人,实际招生数为303人,招生计划完成率为42.08%,其中报考数为356人。2017年自主招生计划招生数为300人,实际招生数为116人,自主招生计划完成率为38.67%,其中自主招生报名总数为116人;2018年自主招生计划招生数为300人,实际招生数为71人,自主招生计划完成率为23.67%,其中自主招生报名总数为72人;2019年自主招生计划招生数为300人,实际招生数为226人,自主招生计划完成率为75.33%,其中自主招生报名总数为226人。

(十)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

学校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将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有机嵌入到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中、高级)获取率2017年为40.07%,2018年为21.47%,2019年为33.51%。社会认可度高的其他证书获取率2017年为22.24%,2018年为27.44%,2019年为53.09%。

(十)直接就业率

学校充分利用京津冀一体化经济发展的契机和人才需求,积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战略,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凭借良好的综合素质和适应岗位需要的高技能,赢得了用人单位的青睐,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了保障。在就业工作上,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按照“三递进”、“三融合”、“三育人”的育人理念,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实施就业工作过程化精细管理,努力实现毕业生精准就业。学校多方位与企业岗位对接,建立“一零、二融、三订”的学生就业对接模式,并按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培养学生和企业需求“零距离”。学校始终以“稳定就业率,增强就业力,提高就业质量”为目标,以“学生满意,用人单位满意,社会满意”为宗旨,以“有温度地开展就业指导,有深度地提供就业服务,有广度地拓展就业市场”为抓手。开展就业创业系列活动,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

 1-3 2017-2019 毕业生升学、就业情况表

年度

毕业生数

毕业生直接升学

毕业生直接就业

直接就业率

升学数

升学率

就业数

就业率

2017

544

54

9.93%

482

88.60%

98.53%

2018

503

49

9.74%

415

82.51%

92.25%

2019

388

36

9.28%

329

84.79%

94.07%

(十)毕业生就业去向

2017-2019年学校直接就业的毕业生,从就业区域层面分析,在北京就业的人数较少,主要是因为我校非京籍生源比例较高,故选择外地就业的学生数量较大。从就业单位的类型层面分析,主要集中在中小微及基层单位就业,到国家骨干企业就业的相对较少。

 1-4 2017-2019 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

          时 间

就业情况      

2017

2018

2019

直接就业数

482

415

329

自主创业数

0

0

0

中小微及基层就业数

428

364

279

500强企业就业数

0

0

0

五、社会服务能力

学校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逐步按照集中优势、突出重点、强化特色、提高水平的原则,以服务区域经济和满足社会经济需求为准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和社会服务水平。学校继续拓展社会培训服务领域,在原有合作单位、合作项目的基础上,加强与京津冀知名企业、教育机构等合作,拓宽培训渠道,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层次和水平,努力提高学员的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学校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按照“知识、能力、素养”三融合的原则,开展社会实践工作。引导学生了解国情、走向社会、增强信念。以“青年服务国家”为统领,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

(十九)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

学校目前在扶贫项目上获得了政府购买服务款项,其中2017年获得扶贫专项款为91.15万元,2018年为84.67万元,2019年为75.74万元。同时,在社会人员培训项目上,2017年获得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14.43万元。目前,学校正认真学习《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暂行办法》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指导目录》等文件精神,拟从技术交易、人才服务、公共体育服务、劳动就业服务等方面满足政府购买服务要求。

十)技术服务到款额

学校坚持改革发展与北京现代服务业中金融服务业、信息技术、文化创意三大支柱产业发展对接,增强关联度,实现学院与行业、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学校利用自身优势为本地区商业银行提供了技术培训服务,在提高办学效益的同时也提升了学校在本区域金融行业的知名度。

 1-5 2017-2019 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

技术服务情况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纵向科研(万元)

0

3.15

5.10

横向技术服务(万元)

0

8.50

0

培训服务(万元)

8.32

277.82

269.83

技术交易(万元)

0

0

0

 

六、发展方向及对策

通过本次评估,学校找准问题,按照国务院评估体系要求制定适合本校实际的发展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正确方向。主动服务和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继续坚持经营学校的理念,紧抓机遇,守住底线,强质增效,克难前行,推动学校更有质量的发展。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制订工作方案和具体管理办法,持续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切实走内涵发展之路,以质量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增强办学活力;强化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展服务社会平台,提升服务社会能力,提高服务社会成效。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我校从以上五个方面二十条进行系统的自查总结。我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较强,所设置的专业能较好的为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提供支持。此次评估,有力地促进学校找准问题,理出发展思路,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将进一步明确办学思路,提升内涵建设水平,不断深化适应社会需求能力提升的体制机制和教育教学改革,激发办学活力,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能力,适应行业发展需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Go To Top 回顶部